合成金纳米粒子实验

今天我做了一个合成金纳米粒子的实验,用的是柠檬酸还原法。我用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了金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,看看它们的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关系。我还用王水处理了重金属废液,学习了如何安全地处理危险物质。

 

我要考察的问题有三个:

1)柠檬酸钠的浓度变化会导致金纳米粒子的大小不同的原因。

2)反应的化学方程式。

3)浓度和反应速度的关系。

 

我先准备了实验所需的器具,然后分别制备了不同浓度的金盐溶液和柠檬酸钠溶液。我把金盐溶液加热到沸腾,然后快速地加入柠檬酸钠溶液。我观察到溶液的颜色从无色变成紫色,这说明金纳米粒子已经形成了。我继续加热15分钟,然后冷却溶液,用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它们的吸收光谱。我还用王水处理了废液,把金离子转化成可溶性的氯金酸。


我制备了12种不同浓度的金纳米粒子溶液,分别用AL标记。由于时间原因,我没有测量JKL三种溶液的吸收光谱。我根据分子量和体积计算了每种溶液中金盐和柠檬酸钠的摩尔浓度,结果如下表所示。

图表

描述已自动生成

我发现,除了A以外的所有溶液都有明显的紫色,说明金纳米粒子都成功地合成了。我用反应时间来表示反应速度,也就是从无色变成紫色所需的时间。我从录制的视频中测量了反应时间,结果如下表所示。

表格, 日历

描述已自动生成

我还用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了各种溶液的吸收光谱,看看它们的吸收峰在什么波长处。我发现,ADG三种溶液没有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,所以没有得到有效的光谱。BEHCFI两组溶液的吸收光谱如下图所示。

图示

描述已自动生成

我还发现,A溶液在加热时又变成了无色,出现了灰色的沉淀物。我重复了两次实验,结果都是一样的。如下图所示,A溶液和B溶液有明显的区别。A溶液几乎是无色的,有灰色的沉淀物。B溶液和其他溶液都是紫色的。

图片包含 网站

描述已自动生成

我用TDM显微镜观察了BC两种溶液中的金纳米粒子的形状和大小,测量了它们的平均直径。结果如下图所示,B溶液中的金纳米粒子的平均直径是15.57nmC溶液中的平均直径是12.80nm

 
我根据金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吸光度,计算了它们的吸光系数。结果如下表所示。

我还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:

1)    为什么溶液会出现这样的颜色变化?

溶液会出现这样的颜色变化,是因为金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(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)现象。金纳米粒子的表面电子会受到入射光的激发,产生共振振荡,吸收特定波长的光,反射其他波长的光,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。金纳米粒子的大小、形状、分散度和介质环境都会影响它们的SPR特性,导致颜色变化。

2)    为什么A溶液不能分散?

A溶液不能分散,是因为金盐和柠檬酸钠的浓度都过高,导致溶剂的量不足,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过高,产生了强烈的静电排斥力,使得金纳米粒子无法稳定地分散在溶液中,而是聚集成沉淀物。这种静电排斥力是范德华力(van der Waals force)的一种,是由于无极性分子之间的瞬时偶极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。

3)    为什么金盐的浓度越高,金纳米粒子的大小越大?

金盐的浓度越高,金纳米粒子的大小越大,是因为金盐的浓度决定了金离子的还原反应速度。金盐浓度越高,还原反应速度越快,生成的金原子数量越多,但是分散在溶液中的金纳米粒子数量却不变,所以每个金纳米粒子都会吸附更多的金原子,从而增大它们的大小。另外,pH值也会影响金纳米粒子的大小,因为pH值会影响柠檬酸钠分子在金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力和排列方式,进而影响金纳米粒子的形态和大小。

 

我参考了以下文献:

高木 誠 『ベーシック分析化学』

日本化学会 『現代界面コロイド化学の基礎』

ウィキペディア(2023 4 20 () 10:20 UTC の版)

 

 
 < Back
评论 

使用Github写评论 或用Email写评论

 

附件

实验笔记原件,日语,PDF格式

实验报告原件,日语,PDF格式

实验中的视频,投稿在哔哩哔哩

实验中的其他照片,保存在Experimental Album

 

Other languages

English

Japanese